
会员登陆
视频作品
本站公告
征稿活动
- 南京诗词学会官网已正式改版,欢迎点击...
- 关于征集“抗疫创作大家谈”专题文稿的...
- “洪蓝杯·诗意溧水”第五届诗词大赛征...
- 关于组织参加省诗协“抗击新冠肺炎”诗...
- “大美中国·诗意湖泊” 诗词原创作品...
- 2019“郑和杯”海丝文化诗词大赛获...
- “钟山颂”诗词歌曲大赛 获奖作品
- 2019南京栖霞山楹联征稿启事
- “和凤”杯《诗意溧水》第四届诗词大赛...
- 和凤杯《诗意溧水》第四届诗词大赛征稿...
- 关于组织会员参加“两山一湖” 诗词大...
- 2019“郑和杯”海丝文化诗词大赛征...
- “钟山颂”诗词、歌曲大赛征稿启事
- 关于《中国梦》诗词作品征集活动的通知
- “建邺杯·勤廉青奥”诗词赋楹联大赛征...
学会动态
- 南京诗词学会官网已正式改版,欢迎点...
- 南京诗词学会官网已正式改版,欢迎点...
- 南京诗词学会官网已正式改版,欢迎点击...
- 南钢红五月采风作品汇总
- 诗化南京结硕果 江宁区获评“中华诗...
- 学会采风团赴南钢体验匠心创新
- 关于征集“抗疫创作大家谈” 专...
- “洪蓝杯·诗意溧水”第五届 诗词大...
- 关于表彰“优秀抗疫诗人”的决定
- “诗化南京·百年颂歌” 公益传播推广...
- 关于做好表彰优秀“抗疫诗人”工作的通...
- “奋进2020”诗歌朗诵电视晚会举行
- 南京诗词学会召开五届六次理事会
- 江宁“中华诗词之乡”验收嘉宾佳作集萃
- 江宁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顺利验收
- 抒盛事之怀 讴时代之歌 “诗化南...
- 南京诗词学会栖霞采风行
- 党建引领 创新驱动 南京诗词学会...
- 关于举办“向往好生活·奋斗新时代” ...
- 吟“八韵”、议诗家、促诗改 南京举...
点击排行
大众评审
- 致敬八一,传承军魂,盛赞好诗!!...
- 赞!赞!赞!转走了。
- 精兵利箭国之重器。《兵者·筑梦》...
- 邹老师又一力作。大气魄!赞赞赞!...
- 打败自己的对手永远是自己。强军好...
- 4000G各类戏曲资源百度打包下...
- 全国丁芒文学艺术研讨会在这里召 ...
- 我看见它们的初雪 历经憔 ...
- 看破一朵刺玫的流程和它始终的慌 ...
- 扬子江诗刊》杂志发表后很快获了 ...
- 贝瓦儿歌高清MP4打包下载 最全...
- 一个男儿痴情和力量的见 ...
- 一个人的越野 辽阔一个人的雪 ...
- 明白而又不失内涵的诗意形 ...
- 造天舟航母,重器傲人 《第...
- 北雁宫闕闻笛。独卧阑干夜思 ...
- 琵琶弹空珠玉吹。闻笛心已 ...
- 抛荒书剑事无成,虚度人间已半 ...
- 近来顿觉乡情浅,且把金陵作故 ...
- 小暑初来雨后晴,清风拂叶踏声 ...
感悟南京
冯亦同 金秋园丁行:送刘舒
作者:冯亦同 发布时间:2014-10-11 22:06:25 浏览次数:639金秋园丁行:送刘舒
冯亦同
原南京市文协(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京市文学创作讲习所创办人、资深编辑、作家、翻译家刘舒先生于
重阳刚过,国庆长假尚未结束,在断续将近一年的“重症监护”和抢救无效之后,她安祥地走了。漫长人生的第九十一个金秋,连日晴和,为这位出生在长江上游的巴蜀女儿送行——她,就是长期耕耘在钟山脚下,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石城花雨的南京文学界的资深园丁,受人敬重的刘舒老师。
曾经是省文联干部、省作协理论组负责人和《雨花》编委的刘舒老师调入市文联,正当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之初。那时市文联的工作重心,是恢复重建被十年动乱和极左路线摧残殆尽的文艺队伍,不仅要让失散多年被打入“另册”的老作家、老艺术家重新归队;扶植新生力量,为严冬过后在荒原上吐露生机、崭露头角的文艺新苗,送去阳光雨露,同样成了当务之急。负责市文协(作家协会前身)的刘老师,是一位目光远大、学养深厚的文坛老兵。她在市文联领导的支持下,团结省市文学界众多有识之士,于1981年初白手起家,创办了“南京市文学创作讲习所”——这是新时期我国文学界开办最早的“作家班”,它秉承了解放初期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在北京创立的“文讲所”的优良传统,以培养文学创作人才为目标,聘请作家、理论批评家、高校教师和文学编辑为师资主体,采取课堂教学、创作辅导、作品讨论与深入生活、从事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自编教材、自编创作园地《创作新稿》(后来更名为《文艺学习》、《青春文学》),深受广大文学青年和业余作者的欢迎。从首届学员130名,发展到开办函授部、“文讲所”扩建为“青春文学院”,培训学员数以千万计,不仅为南京作家队伍的成长壮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输送了新鲜血液,也为推动新时期文化建设和一代文学创作人才的成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说起“文讲所”和“文协”,人们不会忘记刘舒老师既勇于开拓,又踏实勤勉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在她担任文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那几年里,文协办公室里人气特旺,文讲所课堂上生气勃勃,南京文坛老中青三代挥笔上阵,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和创作人才。这片来之不易的金陵文苑的大好春光,固然是当时整个中国文艺界走向复苏和新生的一个缩影,也是跟她这样一位好带头人的努力分不开。作为被她“召唤”到市文联旗下的老同事,俞律、林震公、孙华炳和我,都十分佩服她为人正直、工作有魄力和对文学事业的热忱。她自律很严,宽以待人,从来都是把发现新人、推动创作和发展事业放在第一位。她是位优秀的文学编辑、理论研究和翻译工作者,更是一位出色的组织和实干家,不仅将文协办成了“作家之家”,连自已的家庭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文艺之家”。她的老伴、市文联和市书画院的老领导万放,同样是一位和蔼可亲、博学敬业的资深文化人,他俩从年轻时代就投身于进步文化运动和党所领导的地下斗争。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关系,那些年里市文协的事业发展才格外“给力”。记得有一年,原文讲所学员、女诗人沈常月在北京遭遇车祸生命垂危,市作协发出捐款抢救的倡议,早已离休的刘老师闻讯后立即拿出一笔不小的钱数,此情此景同样令我难忘。
多年前我将她送我的译著《安妮日记》和《毕加索和西朗索娃》赠给了社区图书馆,此刻翻开在我手边的是她和夫君晚年所编《回忆文谈社》一书,书中收录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武汉大学的年轻学子们在川西乐山成立的文学社团“文谈社”的珍贵史料。从大渡河边到珞珈山下,这个历时七年之久的进步学生组织集合了一大群有抱负、有才华的文艺青年,他们在烽火岁月里追求光明和理想,为迎接民族解放和新中国诞生而学习、战斗和歌唱,浮现在我眼前的陌生面影中有两位似曾相识,但照片下的姓名却写着“刘诗秀”和“万宝仁”,那是刘舒和万放伉俪的本名,与他们携侣曾游的同学少年中,还有邹绛、张宝锵、钱湜辛、高耀墀、王树藏这些后来在各自事业上多有建树的专家学者,我从中看到不仅是我熟悉的两位南京文艺界前辈“青春革命雨风常炼读书人”的过去,似乎也找到了她“功业艺坛心血灌浇文苑树”的源头——引号中的文字,是俞律先生代表我们几个作协同仁为刘舒老人所撰的挽联,在这金秋十月的送行时刻,真是再确当不过了。 (
Copyright ©2021 南京诗词学会官方网站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自助建站 | 领地网站建设 |短信接口 |燕窝 版权所有 © 2005-2021 lingw.net.粤ICP备16125321号 -5 |